井岡山斗爭時期,無數(shù)英雄先烈紛紛告別親人,投身革命。在戎馬倥傯中,懷念親人音容;在槍林彈雨中,砥礪戰(zhàn)斗風雨。
為深入挖掘井岡故事、傳承井岡精神,7月19日至22日,長安大學 “尋根鑄魂·逐夢交通”社會實踐隊分別對江滿鳳(革命烈士江治華后人)、蔡軍(革命戰(zhàn)士曾志的曾孫)、毛浩夫(革命戰(zhàn)士毛秉華孫子)、王華生(烈士王佐曾孫)、陳平梅(烈士謝桂標孫女)五位革命后代進行專訪,收集他們回憶革命前輩們工作、生活、戰(zhàn)斗情況的口述史資料,攝制眾多珍貴影像資料。
第一場:對話江滿鳳——用歌聲唱響井岡 |
江治華 江治華于1927年在井岡山加入革命,是負責文藝宣傳的紅軍干部。他創(chuàng)作了如《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在內的30多首紅歌歌謠。江治華于1929年隨主力紅軍下山,曾寄往家中一封信,后再無音訊,不知所蹤。 |
|
|
江滿鳳 江滿鳳出生于江西吉安草林鎮(zhèn),1990年嫁到井岡山小井村。為補貼家用,于1997年應聘為井岡山龍?zhí)毒皡^(qū)的保潔員。她酷愛唱歌,被稱為井岡山的百靈鳥。江滿鳳女士曾無酬為電視劇《井岡山》獻唱,參加過星光大道、快樂大本營等多檔綜藝節(jié)目。如今,她還積極投身公益事業(yè),資助貧困學生,總金額達20余萬。 |
 |
采訪感悟:
“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嘞,走到天邊有七星頭,老妹等你又長相守,老妹等你又到白頭”可以說江滿鳳的歌唱是對祖父江治華最莊嚴的祭奠。江女士的歌聲婉轉而深沉,仿佛把我拉回到井岡山時期。在《紅軍阿哥你慢慢走》這首歌中,我感受到女子對男子真切的掛念,但即便不舍,她們依舊給予阿哥無條件的支持。這種舍小家成大家的胸懷正是井岡精神中閃亮的一部分。江滿鳳女士傳承了爺爺?shù)木?,也將一生奉獻給井岡山。當被問到為什么選擇當保潔員并且辛苦工作20余年不曾放棄。她告訴我們,這一條路上有支持也有質疑,清潔工作雖然辛苦,但在工作中,她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她很開心能守護井岡山,傳承井岡山精神。同時,她也希望我們實踐隊員好好讀書、認真學習,在更廣闊的天地里做更廣大的事業(yè)。
——采訪者陳麒羽
采訪現(xiàn)場及與革命后代江滿鳳合影
第二場:對話蔡軍——用軍姿保衛(wèi)井岡
曾志 |
|
|
蔡軍 |
|
曾志在湘南暴動后跟隨朱老總上井岡山,在井岡山與蔡協(xié)民結為伴侶。紅軍撤出井岡山后,曾志與丈夫去福建開展地下工作。她曾搭乘糞船去漳州向主席匯報工作,只身收編海匪。丈夫蔡協(xié)民英勇就義后獨自一人將三個孩子撫養(yǎng)長大。建國后,曾志先后擔任廣州市委書記、中共中央組織副部長。 |
 |
|
曾志曾孫,曾駕駛汽車進入香港部隊,現(xiàn)在在井岡山干部學院車隊工作 |
 |
|
采訪感悟
一次井岡行,一生井岡情。來到這片充滿紅色傳奇的土地,我感受到先烈們英勇奮斗、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在與革命先烈后人蔡軍的交流中,我得知他一直堅守在井岡山,為前來的人們,講述幾十年前的革命故事,宣揚紅色家風,讓紅色基因在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心中傳承下去,革命先輩的形象也在他的講述中立體鮮明起來。“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雖然光陰故事已經(jīng)過去,但星火依舊,烽火傳承。井岡山之行點燃人生信仰,歷史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我們應與祖國同行,不斷提升自身素質,踔厲奮發(fā),做新時代所需人才!
——采訪者羅藝軒
采訪現(xiàn)場及與革命后代蔡軍合影
第三場:對話毛浩夫——用英文傳播井岡
毛秉華 |
|
|
毛浩夫 |
|
江西泰和人,1968年調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長。他一生致力于井岡山的宣傳工作。宣講報告達1.5萬場,平均每年講課300多次。先后發(fā)行了《井岡山革命故事選》、《井岡山人物》、《天下第一山》等著作。熱愛公益事業(yè),為小學籌資達120萬元。 |
 |
|
畢業(yè)于英國赫爾大學會計與金融專業(yè)?;貒筠o掉了企業(yè)的高薪工作,來到江西干部學院擔任講解老師。作為井岡山毛秉華工作室的負責人,他帶領團隊打造一批紅色IP人物故事,向世界講述井岡故事。 |
 |
采訪感悟:
非常榮幸能采訪到毛浩夫先生,作為赫爾大學海外留學生,毛浩夫先生并沒有選擇留在國外或者從事其所學習的會計與金融專業(yè)而是選擇回到井岡山傳承井岡精神。這次采訪對我來說,感觸非常大,作為新一代青年,學習黨史,傳承歷史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自覺承擔起歷史重任,努力學習,報效祖國。通過對毛浩夫先生的采訪,我也學習到很多優(yōu)秀工作品德。他充分利用海外留學經(jīng)驗,將中國紅色故事弘揚海外,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我們的紅色文化,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去思考和學習的。
——采訪者劉葉玫
采訪現(xiàn)場及與革命后代毛浩夫合影
第四場:對話陳平梅——用足跡丈量井岡
謝桂標 |
|
|
陳平梅 |
|
1902年出生于井岡山寧岡縣,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參加過遂川、黃洋界新城等重要戰(zhàn)役。曾歷任寧岡縣縣委委員,中共湘贛邊界第一屆特委常委。1930年2月24日,在永新遇難,長辭于世。 |
 |
|
江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吉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人。陳女士致力通過整理井岡紅謠,挖掘紅軍故事。現(xiàn)已出版《民謠中的井岡山》、《紅色郎中謝桂標》等多篇著作。同時,她在井岡山市各中小學、紅色課堂、社區(qū)義務宣講300余場。 |
 |
采訪感悟:
今天有幸作為攝影人員參與了陳平梅老師的采訪,非常有幸,我深刻體會到了陳平梅老師身上那種對紅色文化的熱愛和執(zhí)著。她不僅是井岡紅謠的傳承人,更是紅色精神的傳播者。在她的講述中,那些革命歷史仿佛被賦予了新的生命,讓人為之動容。陳平梅老師對幸福的詮釋也讓人深感敬佩。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精神上的滿足才叫做幸福”,陳老師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到了井岡山精神這一寶貴的文化。在采訪過程中,我還捕捉到了陳平梅老師那慈祥而堅定的眼神,以及她講述故事時那充滿激情和感染力的聲音。
通過這次采訪,我不僅收獲了珍貴的影像資料,更在心靈上得到了一次洗禮和升華。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紅色文化的重要性和價值,也更加堅定了自己作為攝影人員用鏡頭記錄美好、傳遞正能量的信念。
——采訪者付明軒


采訪現(xiàn)場及與革命后代陳平梅合影
第五場:對話王華生——用故事傳播井岡
王佐 1898年生于江西遂川縣下莊村。192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6月至8月,在粉碎湘贛軍閥“會剿”和保衛(wèi)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龍源口、黃洋界等戰(zhàn)斗中。1930年2月24日,在江西永新被誣陷致死。 |
 |
|
王華生 王佐烈士曾孫,現(xiàn)為井岡山中學教師。 |
 |
采訪感悟:
采訪王佐的后人王華生,讓我仿佛穿越回了那段烽火連天的革命歲月,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與無畏,以及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王華生先生不僅繼承了先輩的革命精神,更將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他講述的王佐將軍的故事,每一個細節(jié)都透露出英雄的堅韌與智慧,讓我對那段歷史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刻的理解。
在采訪中,我被王華生先生對家族榮譽的珍視和對紅色文化的熱愛所感染。他不僅僅是在講述過去的故事,更是在傳遞一種精神,一種不畏艱難、勇于擔當?shù)木瘛_@種精神,正是我們當代人需要學習和傳承的。
——采訪者范智宣


實踐隊員采訪照片及與革命先烈后人的合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zhàn)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實踐隊員們在采訪英雄后人中傾聽英烈故事,感悟先輩情懷。
井岡山精神歷久彌新、生生不息。通過專訪活動,隊員們以第一視角感受紅軍面臨的艱難險阻。這種歷史與現(xiàn)實的碰撞,讓實踐隊員更加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歷史不應只陳列在博物館,而應作為當下與未來的基石。我們生長在這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吸允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充足養(yǎng)分。我們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走好新時代長征路,讓紅色故事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