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青年三下鄉(xiāng):說書人語,古調新腔;非遺文化,陜北風華
(通訊員 汪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新輝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就是對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xiàn)。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習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西安外國語大學紅鳳暑期社會實踐團于7月18日抵達延安市寶塔區(qū),繼續(xù)進行以“非遺‘老曲藝’,鄉(xiāng)村‘新動能’”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調研。
調研團隊抵達延安市寶塔區(qū)后的第一站來到延安市曲藝館。
圖為調研團成員正在參觀延安市曲藝館。通訊員 李宇華 供圖
調研團隊首先在曲藝館內展開了一次全面而細致的探索之旅。這座曲藝館的設計精妙,功能劃分清晰,展覽廳、排練室、說書舞臺、傳習教室與傳習所等區(qū)域各司其職,共同構建起一個文化傳承的殿堂。集體游覽后,團隊成員根據(jù)各自的興趣,自由選擇深入探索的領域。
圖為調研團成員參觀樂器展覽區(qū)。通訊員 李宇華 供圖
其中,調研團成員——王思茹同學談到,自己對樂器展覽區(qū)設計的印象非常深刻,被它的獨特設計深深吸引。在曲藝館的墻面上,各式各樣的樂器如同藝術品般陳列——從古樸的三弦琴到優(yōu)雅的曲項琵琶,每一把樂器都在訴說著自己的故事。更令王思茹同學驚喜的是,參觀者可以親手撥弄琴弦,即刻體驗到三弦琴與曲項琵琶演奏出的迥異旋律。她表示到,旋律奏響的那一刻,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代的樂曲家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
圖為調研團成員正在對陜北說書傳承人喬仰文老師進行深度訪談。通訊員 李宇華 供圖
在曲藝館的沉浸式體驗后,調研團成員對陜北說書傳承人喬仰文老師進行了一場深度的采訪。在采訪過程中,喬老師不僅分享了自己學習說書的歷程,以及曲藝館如何通過活態(tài)保護,讓陜北說書這一文化遺產(chǎn)煥發(fā)新生,更與團隊成員深入探討了陜北說書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的角色與面臨的傳承挑戰(zhàn)。
喬老師強調,陜北說書對鄉(xiāng)村振興的貢獻不可小覷。他指出,首先,陜北說書以貼近民眾的形式,將鄉(xiāng)村振興的成果廣泛傳播,使黨的政策深入民心,使黨和人民的情感紐帶進一步牢靠;其次,陜北說書豐富了鄉(xiāng)村的文化生活,以文化振興激發(fā)經(jīng)濟活力,為鄉(xiāng)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注入了持久動力。
針對傳承困境,喬老師還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培養(yǎng)新一代傳承人時,應注重提升其文化素養(yǎng)與音樂理論知識,以促進陜北說書的專業(yè)化與現(xiàn)代化發(fā)展,使其在新時代下煥發(fā)新光彩。
訪談的尾聲,團隊成員向喬老師贈送了項目組精心設計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以表達對這位文化守護者的敬意。喬老師不僅對文創(chuàng)設計給予了高度評價,還提出了建設性的改進建議,為團隊的文創(chuàng)工作注入了新的靈感與動力。
圖為喬老師帶領調研團成員再次參觀曲藝館。通訊員 李宇華 供圖

圖為調研團成員與喬老師的合影。通訊員 李宇華 供圖
訪談結束后,喬老師帶領團隊成員再次穿梭于曲藝館的每一寸空間,將每一位傳承人的故事、每一件樂器的歷史、每一個曲調的韻味、以及每一張照片背后的歲月,娓娓道來。喬老師提到,正是有了像韓起祥、張俊功這樣的老一輩藝術家的堅守與奉獻,陜北說書才能在風雨中挺立,綻放出今日的輝煌;而那些斑駁的老照片,不僅僅是時光的見證,更是那段艱苦歲月的生動注腳,提醒著世人莫忘初心,銘記歷史。在喬老師的講解與帶領下,團隊成員表示到,對那些為陜北說書奉獻一生的老前輩們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說書的余音與延安精神交織,讓她們感受到了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化共鳴和精神力量。
圖為調研團成員正在進行問卷的發(fā)放與調研。通訊員 李宇華 供圖
短暫休整后,調研團成員前往寶塔山,在其周圍展開了今日的問卷調查工作。成員們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游客,采取了有的放矢的調查策略。面對老年群體,團隊成員化身耐心的解說員,不僅詳盡地介紹問卷內容,還特別關注到老年人可能遇到的閱讀障礙或理解困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他們一一解答,確保每一位受訪者都能準確理解問卷的每一項內容。
整個問卷調查過程井井有條,團隊成員的專業(yè)態(tài)度和細致服務贏得了受訪者的廣泛好評,調查效果也超出預期。一天的辛勤工作告一段落,團隊成員開始整理收集到的采訪視頻資料和問卷數(shù)據(jù),對今日的收獲進行深入分析和總結,圓滿完成了既定的任務,為后續(xù)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次實地考察之旅,團隊成員集體表示到,自身不僅對陜北說書的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也激發(fā)了個人投身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傳承的熱情;同時,團隊也寄望于陜北說書能夠緊跟時代步伐,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吸引更多年輕目光的聚焦,讓這份古老的藝術形式在年輕一代中生根發(fā)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