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7月20日電(通訊員 潘佳一 夏依菲 田爽)為追溯紅色記憶,探索革命足跡,河南工業(yè)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院)“不朽星火”暑期實踐團隊于2023年7月10日來到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紅旗渠進行實地考察,重走先輩們的紅色足跡,感悟新時代的紅色精神。
7月10日一早,“不朽星火”暑期實踐團隊遠行近百公里從安陽市內(nèi)來到了林州市。“在通往紅旗渠的公路兩邊,全是山,而到了那兒才發(fā)現(xiàn),先輩們以前面對的是更高更艱的山。”這是團隊成員夏依菲到了紅旗渠后的第一感受。
在考察的前期準備工作中,通過調(diào)查,成員們將切身體會先輩們的精神的第一步定在了青年洞,青年洞是紅旗渠總干渠主要工程之一,在牛嶺山村下方,小鬼臉的上方。團隊成員們到達目的地后,從山腳下一步一步登上臺階,面對著距離遙遠的青年洞,成員們只能從僅能通過一人的狹窄的道路上繞山而行,險而窄的道路和各式的攀爬的狹小洞口都讓成員們在翻山中感嘆起先輩們的不易。
到達青年洞,成員們看到許許多多的黨員前輩們站在青年洞的黨旗之下,在青年洞的洞口朗聲念著黨員誓詞。成員們站在臺階下安靜等待,看到黨員前輩們陸陸續(xù)續(xù)走下了青年洞,成員們也懷著滿腔熱血,走上青年洞,站在了鮮艷的黨旗之下,面對著這多年前由300名優(yōu)秀青年鑿出來的洞口莊嚴宣誓,大聲地朗讀黨員誓詞。

圖為團隊成員們在青年洞洞前朗讀黨員誓詞。通訊員 劉曼 攝
接下來,團隊成員們又驅(qū)車來到了距離風景區(qū)二十公里的紅旗渠紀念館,該館前身為1975年在紅旗渠總干渠樞紐工程分水閘處建立紅旗渠紀念亭,2000年擴建,后更名為紅旗渠紀念館。
隨后實踐團隊走入紅旗渠風景區(qū)來到紀念館,分組在紅旗渠紀念館中進行參觀學習,感悟紅旗渠的紅色故事。“水缺貴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門逼租賃,窮人日夜愁。”這一曲舊民謠生動地勾勒出了林州歷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慘圖景,成員們也仔細觀看了館內(nèi)記錄的歷史數(shù)據(jù),真切地感受到了當年缺水的情況。紅旗渠紀念館中的一份份資料展現(xiàn)出了那個年代林縣真實的干旱情況,一個又一個小故事描繪出了林縣的人民和工人身上的一個個閃光點,讓人震撼又感動。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zhàn)天斗地的英雄氣概。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紅旗渠紀念館。通訊員 夏依菲 攝
當天,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也來到紀念館進行研學,團隊成員們對他們進行了實地采訪。“紅旗渠是非常難建成的。”李同學說,“所以那些建成的人非常的了不起,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從他們的一聲聲感嘆中,成員們感受到了來自北京的中學生們對林縣先輩們的敬仰。
最后團隊成員們跟隨紅色歷史足跡,來到安陽紅旗渠紀念碑,親身感受愚公移山、艱苦奮斗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紀念碑作為一個有象征意義的建筑物,承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艱苦奮斗的精神,還表達了林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這里,團隊成員們利用攜帶的儀器設(shè)備,利用數(shù)字化技術(shù),對紅旗渠紀念碑進行全景拍攝,進行數(shù)據(jù)保存,擴大團隊VR數(shù)據(jù)庫的同時,方便更多人在線上觀覽。通過VR全景互動讓人們聲臨其境感受紅旗渠人民的壯舉,帶來更有趣的互動式體驗,能夠使更多的人看到林縣先輩們的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分水閘,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分水樞紐工程,分水閘的建成從此真正解決了林州千百年來的缺水問題。團隊成員田爽表示:“心靈很震撼,在書本上了解的紅旗渠和親身探訪紅旗渠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站在紅旗渠旁真正意識到建設(shè)這樣一條人工渠太不容易了”。站在來之不易的分水閘上,團隊成員們感嘆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是怎樣建設(shè)起這樣費時費力大規(guī)模建筑的。成員們望著這條渠,感覺那些在奮斗道路上拼搏、永不停步的熱血斗士就在眼前。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

圖為團隊在分水閘前合影。通訊員 李詩雨 供圖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們不僅深刻地了解到了紅旗渠背后故事,還深切體會到了蘊含在這片土地上的紅旗渠精神。成員們將把紅旗渠精神轉(zhuǎn)換為動力,用實際行動繼承和發(fā)揚紅旗渠精神,讓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薪火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