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村改居”的老年人群體更好地融入社區(qū)生活,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提高生活幸福指數(shù),進一步弘揚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美德。8月,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金暉助老”實踐團隊以小組工作介入濱州市某“村改居”社區(qū)老年人社會適應問題而開展研究服務活動。
活動前期,團隊成員對該社區(qū)的“村改居”居民進行入戶調查,了解其基本情況、適應狀況和需求,并實地觀察社區(qū)基本設施的建設及其功能使用情況。
隨后,團隊根據(jù)調查情況,依托專業(yè)知識,鏈接社區(qū)和地方社工站等資源,為“村改居”老年人策劃并開展服務活動。在此期間,團隊成員完成了為老年人開展一次個案心理輔導、拉一次家常、清理一次個人衛(wèi)生、整理一次家務、送一次日常用品共“五個一”特色服務,與老年人建立良好的關系,為日后開展小組活動建立基礎。
圖為“送一次日常用品”。 通訊員 王建平 攝

圖為“開展一次個案輔導”。 通訊員 韓鎮(zhèn)松 攝
有幸認識你,共談適應難。
8月9日,團隊成員帶領老人們開展主題為“很高興認識你”的“村改居”社區(qū)老年人社會適應問題的小組工作。團隊成員與老人們圍坐一圈,引導老人們分享搬遷的感受以及所遇到的困難。隨著工作的深入,老年人們逐漸敞開心扉,主動分享自己搬遷前后發(fā)生的故事和感受,交流搬遷后的不便之處及解決辦法。團隊成員還通過小游戲幫助他們放松心情,在游戲中增進老人們的關系,建立起對社區(qū)的認同感,讓他們共同探尋自己的難題。
健康娛樂我做主,趣味運動齊參與。
8月13日,團隊成員帶領老人們開展“健康娛樂我做主”趣味運動會。本次活動以趣味性、低體能性為主,運動項目簡單易懂,適合老年群體參與互動。“一起來做手指操”、“筷子夾黃豆”、“氣球列車”、“打保齡籃球”、“投筷進瓶”等項目均是為老人群眾量身設計。在活動過程中,老年人彼此相互交流,建立起新的社會支持網絡,也讓老人們在活動中感受到健康和快樂,提高了“村改居”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圖為帶領老年人做“手指操”。 通訊員 韓鎮(zhèn)松 攝

圖為老年人“夾黃豆”。通訊員 王建平 攝
防騙拒疾病,守護我晚年。
8月17日,團隊成員開展主題為“守護我的晚年”系列活動。此次活動鏈接了牙博士口腔、李氏青風堂等慈善醫(yī)療資源,采用中西結合的方法,向社區(qū)老人普及健康知識及義診服務,讓老人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健康服務;鏈接到中信銀行濱州分行,為老年人提供防詐騙宣傳服務,向老人們進行民法宣傳;鏈接相關志愿組織提供老人們義剪服務,精心為老人們打理銀發(fā),共同切實為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保駕護航。
圖為為老年人理發(fā) 。通訊員 王建平 攝

圖為義診。 通訊員 王雅睿 攝
愛在七夕,幸福永駐。
8月22日,恰逢七夕節(jié),團隊成員鏈接濱州市市中街道、新苑社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了“愛在七夕,幸福永駐”活動。本次活動邀請了10對結婚50周年以上的“村改居”金婚夫妻參加,團隊成員帶領老年人一起回憶過往、分享青春歲月和家風故事;為奶奶們化淡妝、戴頭紗,爺爺們?yōu)槟棠虃儷I鮮花;并切合“村改居”老人需求,為金婚夫婦拍一張屬于他們的照片,定格他們相濡以沫的最美瞬間,也鼓勵其借鑒以往歲月的經驗,共同度過當下面臨的“村改居”社區(qū)的適應困難。
圖為為老年人化淡妝。通訊員 王建平 攝

圖為爺爺為奶奶獻花 。通訊員 王建平 攝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對“村改居”老年人面臨的社會適應問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們缺乏的不僅僅是物質支持,更重要的是心理疏導和精神慰藉,需要各方資源共同協(xié)作,社會工作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幫助“村改居”老年人不僅要“身上樓”,還要“心上樓”。
作者:王建平
單位:山東青年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