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8日,河南工業(yè)大學“紅弘鴻宏”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與川塘社區(qū)聯(lián)合進行了”學習雷鋒精神,弘揚傳統(tǒng)美德“主題宣講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當今青少年對雷鋒的尊敬和對雷鋒精神的深度理解。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在雷鋒紀念日60周年之際,我們整裝待發(fā),前往湖南長沙川塘社區(qū)進行雷鋒精神志愿宣講,感悟“螺絲釘”精神,無私奉獻,艱苦奮斗,讓雷鋒精神生生不息。
在宣講之前,我們首先聯(lián)系并前往了湖南雷鋒紀念館,迎面見到的就是靜靜佇立的雷鋒雕像,往里走就能看見雷鋒日記,“你既然活著,你又是否為未來的人類的生活付出你的勞動,是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麗?”雷鋒在用自己的每一個行動告訴我,一個偉大的人從來不是一味索取回報,無私地付出往往更能打動人心。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當從我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堅定不移地向著立德樹人的目標前進,一心為黨為人民,默默奉獻,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湖南雷鋒紀念館雷鋒雕像。 三下鄉(xiāng)網通訊員 徐晟哲 攝
在經過湖南雷鋒紀念館的學習后,我們來到川塘社區(qū)居民委員會。在這里,我們向社區(qū)工作人員詳細地介紹了我們的宣講流程和宣講方式,并配合工作人員開始了宣講前的準備工作。我的工作是負責簽到,會議還沒開始,現(xiàn)場就已座無虛席了,孩子們一個個坐得端正,在他們的眼中,我看到了他們對雷鋒的尊敬,有的孩子已經按耐不住好奇,向我詢問雷鋒的種種事跡。我想,雷鋒精神之所以永存,就是因為有無數(shù)個新生代的“小雷鋒”,他們會學習雷鋒的行為,傳承雷鋒的精神。讓雷鋒精神同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一起代代相傳。
宣講開始,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聆聽我們的宣講,在宣講過程中,我們不時會提出一些關于雷鋒的問題,讓孩子們舉手搶答。他們的發(fā)言或許幼稚,但無不體現(xiàn)這他們對于雷鋒的敬仰,他們或許有些吵鬧,但也顯出了他們對雷鋒精神獨有的理解,彰顯了獨屬于他們這個年紀的蓬勃朝氣。宣講過后我們邀請孩子們將想對雷鋒說的話寫在我們的展板上,語音未落,孩子們便一窩蜂地跑到展板前,將一個個祝福許下,一個個理想在此揚帆起航。最后,孩子們和我們集體演唱了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這是青春的回音,是我們這代青少年對雷鋒精神最完美的闡釋!

圖為團隊成員在宣講。 三下鄉(xiāng)網通訊員 徐晟哲 攝
圖為小朋友們參加活動。三下鄉(xiāng)網通訊員 魯李昂 攝
圖為團隊成員和小朋友們合唱《學習雷鋒好榜樣》。三下鄉(xiāng)網通訊員 魯李昂 攝
在這次宣講中,我們在雷鋒日記中深刻體悟了雷鋒精神,并將雷鋒精神通過宣講的形式傳承到了新一代少年心中。什么是雷鋒精神?雷鋒精神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著的革命精神;是熱愛黨、熱愛國家、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是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yè)精神;是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在這次宣講中,我們就向同學們詳細講解了雷鋒的光榮事跡和精神。在我們看來,雷鋒精神其實就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為他人付出而不求回報的精神。這恰恰與我們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貼合,也是我們志愿者精神的精華所在。所以在做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我也更能理解到雷鋒精神的偉大。
雷鋒是一個孤兒,他本來應該在窮苦潦倒中度過一生,是黨和國家給了他讀書學習的機會,這也讓童年時期的雷鋒對于黨和國家產生了深深的依賴和感激之情。在學校,雷鋒努力學習,勵志自己以后要成為一個對黨和國家有用的人。所以他才在畢業(yè)之后,積極投身于各種國家所需要的地方。同時雷鋒因為在童年時期遇到了很多關心自己的人,所以也決定幫助自己身邊的人們。常言道:雷鋒出差三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雷鋒的各種事跡傳播開來,成為了一段段佳話,這也是我們敬佩雷鋒,弘揚學習雷鋒精神的深層動力。
在工作中,雷鋒精神體現(xiàn)在艱苦奮斗,體貼同事,做一枚螺絲釘,堅守崗位,同時不斷鉆研上。在當今社會上,無時無刻不體現(xiàn)著利益至上的觀念,而雷鋒精神恰恰就如同一道光照在我們的心上。讓我們明白了世界上相比于利益,更重要的是為祖國奉獻,為他人付出,甘于做別人不愿意做的苦活,及時出現(xiàn)在黨和國家需要的地方上。
在生活中,雷鋒精神體現(xiàn)在關心他人,無私奉獻,助人為樂,善于學習上。雷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偉大這兩個字并不僅僅體現(xiàn)在大事上,做好身邊的小事,同樣也可以成為一個偉大的人,關心身邊的人,發(fā)現(xiàn)身邊的人的困難并及時給予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
這次的宣講不僅讓我們增加了對雷鋒精神的理解,更讓我們感受到了雷鋒精神頑強的生命力,我相信,雷鋒精神將在中國代代傳承,熠熠生輝。(通訊員 徐晟哲 張世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