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江西師范大學“婺源探韻 非遺尋根”實踐隊,深入婺源江灣,開啟暑期“三下鄉(xiāng)”文化探索活動。隊伍圍繞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通過實地觀摩婺源三雕(木雕、磚雕、石雕)工藝、參與制作體驗、拜訪三雕非遺傳承人等活動,旨在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獨特魅力,于實踐中深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增強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共同繪制一幅幅生動絢麗的文化長卷,讓婺源三雕的精湛技藝與深厚底蘊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婺源三雕探秘,古韻今風盡顯穿越唐風宋雨,婺源三雕以木雕之靈、石雕之堅、磚雕之韻,織就一幅幅歷史長卷。明清之際,匠心獨運,每一鑿一刻皆成絕響,將自然之靈與人文之魂巧妙融合。話婺源三雕,自然得談及曾經(jīng)的古徽州六縣之一——江灣,這座古村落中,每一寸磚石、每一方空間都浸透著徽州文化的深邃與雅致,門楣之上、樓牌之間,婺源三雕的精湛技藝躍然其上,成為連接古今的文化橋梁。
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實踐隊走入江灣徽派民居,觀察“四水歸堂”的房屋特色;深入古祠,感受雕梁畫柱、描龍繪鳳的別致景觀;觸摸雕刻裝飾,在手起指落中領略三雕的風情。值得一提的是,婺源三雕主要用在門樓、門罩、飛檐和柱礎上,其工藝精細,雕刻工整,多以美好祝愿為內(nèi)容。“大家看,這荷花形狀的雕刻,象征著和為貴。”解說員的話音一落,實踐隊員們紛紛駐足,被這精妙的技藝所震撼,眼中閃爍著驚嘆與敬佩。
在深入?yún)⒂^過后,實踐隊員深刻體悟了三雕不僅是建筑的裝飾,更是文化的傳承,歷史的低語,讓人在凝視間,仿佛能聽見歲月的回響,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藝術魅力。
對話木雕匠人,傳承千年技藝在江灣的小巷中穿梭,實踐隊來到了手藝人李淦全師傅所經(jīng)營的木雕小店。踏入這方靜謐的空間,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木香與木屑的清新。李淦全師傅正低頭凝視著手中的木塊,眼神中閃爍著對藝術的執(zhí)著與熱愛。看!那細膩的線條,在師傅的刻刀下緩緩流淌,如同溪水繞石,自然而又流暢。無論是人物的喜怒哀樂,還是動物的靈動活潑,都被他精準地捕捉并定格在木頭上。這為實踐隊隊員提供了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隊員們紛紛對此表示驚嘆。
“木雕是一門需要耐心和專注的藝術,每一刀都要精準無誤,因為一旦下錯就無法挽回。”正是這種對細節(jié)的極致追求,讓他的作品充滿了生命力與感染力。師傅的眼神中既有對木雕藝術的無限熱愛,也透露出對傳承現(xiàn)狀的憂慮。他言道,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許多年輕人更愿意追求快節(jié)奏、高回報的生活方式,而對需要長時間沉淀與專注的傳統(tǒng)技藝失去了興趣。這使得木雕藝術的傳承面臨人才斷層的困境。在訪談的最后,他深情地呼吁社會各界能夠給予傳統(tǒng)技藝更多的關注和支持。他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夠克服傳承的困難,讓木雕藝術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實踐石雕工藝,體驗匠心獨運為體驗雕刻這份古老的技藝,實踐隊來到了文化館,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汪鴻欣大師的悉心指導下,實踐隊隊員們更是有幸親身體驗了石雕創(chuàng)作的奧妙。首先,傳承人耐心地為我們講解了石材的選擇之道,每一塊石頭都有其獨特的紋理與色彩,選擇合適的石材是石雕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
隨后,實踐隊隊員學習了基本的線條刻畫。開始時,隊員們的動作或許略顯笨拙,但在傳承人的鼓勵下,逐漸找到了手感,以一手緊握刻刀,雙手協(xié)調(diào)施力,隊員們才小心翼翼地在石板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淺不一的刻痕。一上手,才知道那走筆游龍、游刃有余地非凡技藝背后,所凝聚的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每一刀、每一刻,都是匠人對技藝深沉敬意的體現(xiàn),是對時間與耐心的無盡贊歌。
最終,當實踐隊隊員的作品初具雛形,那份成就感與喜悅難以言表。雖然它們還遠不及大師之作的精湛,但每一刀一劃都凝聚了隊員們的心血與對非遺文化的敬畏。這次體驗,不僅讓隊員們領略了石雕藝術的博大精深,更讓他們深刻理解了非遺傳承的意義與價值。


在江灣的探訪中,實踐隊員們領略了傳統(tǒng)文化的深邃與匠心之美。這次實踐,不僅是技藝的觸碰,更是心靈的觸動。愿這份瑰寶永續(xù)傳承,綻放獨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