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老兵不老,忠誠不渝,軍旗飄揚。為致敬老兵,打造擁兵優(yōu)屬社會氛圍,提高當代大學生對老兵的敬重意識,增強塔大學子對兵團建設的意識形態(tài),強化紅色精神和胡楊精神的傳承,7月30日,生科院三下鄉(xiāng)尋訪團在大上海國際花園小區(qū),對張建付老兵進行了走訪慰問。
圖為張建付夫婦與尋訪團成員合影。楊柄喆供圖
迎著困難上面對尋訪團的慰問與采訪,張建付老人熱情的和我們一起回憶那些光輝歲月,張老1976年參軍,據(jù)張老回憶他五年軍旅生涯中,最驚心動魄的還屬參加越南自衛(wèi)反擊戰(zhàn)那幾年。
“當年我懷著一腔熱血,徒步四十多公里應征入伍。”張老雖然年近八旬,但精神矍鑠,眼中依舊閃爍著堅毅的光芒。張老娓娓道來,仿佛將我們帶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新兵連的生活艱苦而充實,每天的訓練讓我從稚嫩的新兵蛋子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炮兵。”在1976年中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張老所在的軍隊服從祖國命令,越戈壁、翻雪山,奔赴中越邊界的廣西和云南前線。張老作為炮兵團的炮兵,用炮火開路,沖鋒在前。他幾次與死神擦肩,但張老毫不畏懼,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
“迎著困難而上,我沒讀過幾年書,就知道跟著黨走,跟著大部隊走,炮在人在!”張老說到,聲音鏗鏘有力。
由于在中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的英勇表現(xiàn),1979年張建付榮立三等功,在1979年5月到2000年間一直榮獲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
圖為張建付夫婦及孫女與尋訪團成員合影。楊登慧供圖
憶往昔,崢嶸歲月尋訪團的成員們和張老及他的妻子一起翻看老照片和各種榮譽證書,回憶那段崢嶸歲月。照片里,張老正值青春,神采飛揚,和他多年搭檔的老伙伴——拍擊炮進行合影留念。翻看著老照片,猶如坐上了一臺時光穿越機,從戰(zhàn)火連天的年代逐漸到和平幸福的日子。歲月無痕,英雄有痕,一張一張榮譽證書、勛章是張老戰(zhàn)斗歲月的見證。
圖為張建付當年立功受獎證書、獎章證書、退伍軍人證明書。楊柄喆供圖
軍魂永在,責任依舊張老退伍后,聽說建設新疆需要人,便自愿前來新疆支援。張老來到新疆后留在武裝部防爆部門工作,打高炮和冰雹炮,延續(xù)著他炮兵職業(yè)生涯的使命,堅守著軍人的責任,直到退休。
“有太多瞬間讓我終生難忘,身邊戰(zhàn)友的犧牲讓我痛心疾首,但也激起了我更強的斗志。我們最終在艱苦的條件下守住了陣地,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團結(jié)的力量,以及生命的寶貴。”張老回憶道,“戰(zhàn)爭讓我懂得了和平的珍貴。也更加理解和平的意義。希望現(xiàn)在的大學生要珍惜現(xiàn)在,努力學習,為祖國未來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歲月無聲,英雄有痕。張建付的故事猶如一部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提醒著我們,和平來之不易,每一位為國奉獻的老兵都值得我們銘記和尊敬,感謝每一位像張老一樣的退伍老兵,是他們的付出與犧牲,鑄就了我們今天的安寧,讓我們共同傳承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讓英雄的事跡代代相傳。
(文/張文雅 攝/楊登慧、楊柄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