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時代暖流,培育文明新風。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在社會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增長知識才干、激發(fā)挺膺擔當,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西籽下鄉(xiāng),為愛而行”實踐團前往珙縣杉木樹社區(qū)和白皎社區(qū)的“童伴之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和素質(zhì)拓展課程,積極服務農(nóng)村基礎教育,助力兒童健康成長。
(圖為團隊成員在給孩子們講解志愿知識)
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的實踐能力,提升志愿服務和奉獻意識,7月15日上午,“西籽下鄉(xiāng),為愛而行”實踐團分別在杉木樹社區(qū)和白皎社區(qū)開展了“志愿服務分享”主題課,團隊成員通過剖析“志”“愿”兩個字的組成,介紹了志愿服務的含義、特點及類型,通過分享志愿者事跡和觀看志愿者視頻,孩子們了解了志愿者的精神:奉獻、友愛、互助和進步。團隊成員通過分享自身的志愿小故事,從而激發(fā)孩子們對未來成為志愿者的強烈意愿與參加志愿者活動的濃厚興趣。
(圖為小朋友分享志愿服務事例)
此次志愿服務分享課堂得到了孩子們的高度認可和喜愛。他們紛紛表示,這樣的活動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激發(fā)了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動力,不斷激勵著他們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相信孩子們定能在“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在民族復興偉業(yè)中書寫志愿服務新篇章。
為了深化課堂所學,將志愿服務的精神融入孩子們的學習與生活,7月15日下午,實踐團隊精心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農(nóng)耕體驗活動,引領孩子們親身感受勞動之美,實踐之樂。孩子們滿懷期待地跟隨實踐團成員來到了事先準備好的農(nóng)耕體驗區(qū)。這里,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一排排整齊的蔬菜畦,以及各式各樣的傳統(tǒng)農(nóng)具,瞬間將孩子們帶入了一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農(nóng)耕世界。實踐團成員首先向孩子們介紹了農(nóng)耕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它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一部分所承載的智慧與汗水。隨后,他們耐心地示范了如何使用農(nóng)具進行耕作,從翻土、播種到澆水、除草,每一個步驟都講解得細致入微。在實踐團成員的帶領下,孩子們紛紛卷起袖子,躍躍欲試。他們有的拿起小鏟子小心翼翼地翻土,有的則興奮地撒下種子,還有的認真地為新苗澆水。雖然汗水浸濕了衣衫,但孩子們的臉上卻洋溢著滿足與快樂的笑容。
(圖為實踐團成員教導孩子耕地)
通過這次農(nóng)耕文化體驗活動,孩子們不僅學到了許多關于農(nóng)耕的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們深刻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與不易,以及每一粒糧食背后的珍貴與價值。這種親身體驗讓志愿文化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fā)芽,激發(fā)了他們珍惜資源、感恩自然的情感,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與勞動精神,提高了他們的志愿服務意識。
(圖為實踐團成員教導孩子們松土)
“西籽下鄉(xiāng),為愛而行”實踐團,作為這股正能量中的一股清流,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致力于為人民福祉奉獻青春與智慧。團隊成員弘揚著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志愿精神,以實際行動感召并引領著越來越多的學生,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踴躍加入志愿服務的大軍,用心、用情、用力地投入到每一項服務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