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文化內涵,提升文化活力
時間:2023-09-05 關注:
為深入了解中山路的歷史,探究其承載的歷史價值以及背后蘊含的文化精神。8月2日,“青”之光實踐隊先后走訪了城市紀念館、青島市科技館、革命烈士紀念館,切實感受老街區(qū)在維護城市文化命脈的重要意義。
探尋城市記憶,問訪百年老路
實踐隊首先抵達了城市紀念館,“先有中山路,后有青島城”,中山路作為青島最早規(guī)劃和建設的道路之一,它可以看作青島城市化的起點、青島文化的源頭。實踐隊成員在講解員的領導下參觀了紀念館,講解員分五部分介紹了中山路:首先是中山路的由來,中山路最開始是分為南北兩段,南段為歐人區(qū),稱斐迭里大街,北段為華人區(qū),稱山東大街。后來,孫中山先生來青島視察,為了紀念此次視察,斐迭里大街和山東大街連通起來,并稱中山路。然后是中山路的變遷,紀念館內羅列的中山路在各個時期的圖片,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直到現(xiàn)在,讓我們確切感受到了中山路在這一百多年內的巨大變化。其次,則是中山路的商業(yè),中山路是青島最早的商業(yè)街,被稱為城市商業(yè)的“母脈”,這里擁有各類洋行、商鋪、現(xiàn)代銀行等等,門類齊全,涵蓋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舊時代的青島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青島可以沒有政府官員,但不能沒有商會”,我們不難想象中山路在過去重要的商業(yè)地位。緊接著,建筑風格也是中山路的一大特色,中山路區(qū)域坐落著眾多的老建筑,南段分布著風格多樣的歐陸建筑,北段大鮑島區(qū)域多是中西合璧的里院建筑。歷經百年風雨,中山路已成為東西方建筑的藝術長廊。最后則是老青島人的城市記憶,館內收藏著許多過去的老物件,從日常用品一直到文娛體育,還有一部分過去的場景還原,包括6號線公交車、百貨大樓等等,讓我們真實地體驗到了老青島人的生活。之后實踐隊對館內工作人員進行相關采訪,“我是土生土長的青島人,城市記憶館就像我的家一樣,我見證了記憶館的建筑和修繕,每一個題詞都是我們的心血,在看到中山路能有如今的繁榮,我們每個人都感到非常欣慰,它承載了多少年,多少代人的青春啊!”館內工作人員張女士如是說道。最后通過體驗乘坐高科技的光影巴士、觀看3D大屏的中山路歷史宣傳片結束了我們記憶館的參觀。
在深厚的歷史積淀中,中山路凝聚了購物、金融、餐飲、娛樂、文化、建筑等特色元素。伴隨著城市的更新與變遷,“中山路元素”已從街巷間的盛景變成了中山路城市記憶館內的時光碎片,靜待市民拾取。
科技推動發(fā)展,數(shù)字活躍文化
沿著中山路走,在其最南邊即是實踐隊今天參觀的第二個地點——青島科技館。青島科技館作為剛改造,修繕的地方,其代表了中山路的新文化特色。新科技、數(shù)字化的科技設施,為許多游客提供了很多新奇、深奧的知識。通過參觀和工作人員介紹我們了解了此館的歷史并告訴了我們建設在中山路的原因:“首先,中山路的人流量可以幫助我們宣傳并且在這里更能體現(xiàn)中山路慢慢地向科技化、數(shù)字化發(fā)展,告訴人們這里不只是有老房子,這更是一種新文化的象征”工作人員熱情地說。
青島科技館現(xiàn)在主要開放的是三層和四層。三層分為力學世界,聲光奇境,益智拼搭,智慧生活,電磁探秘5個區(qū)。四層為青少年科學體驗中心。布置涵蓋了聲,光,電,磁,力,生物等學科的60余件展品,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面向的群體主要是游客和小朋友,相信在科普的知識下,給中山路帶來了新的活力和生機。
無論在中山路地各個場館內,還是旅游景區(qū)內,數(shù)字化的科技設施都在廣泛應用,用數(shù)字化推動中山路的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使中山路的歷史文化更具活力。
傳承紅色精神,宣揚紅色文化
青島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無數(shù)英雄的故事發(fā)生在這里,想要更好地傳承中山路的歷史文化,其紅色文化使不可或缺的。所以,實踐隊的第三站來到了革命烈士紀念館,在解說員的帶領下,我們主要參觀了革命烈士紀念館的主廳、烈士事跡陳列館、山河魂革命烈士群雕以及革命烈士英名碑。主廳四周展出了青島黨組織建立、大革命時期以及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37位著名烈士的英雄事跡。烈士事跡陳列館分為烈士紀念堂、抗戰(zhàn)館、軍魂館。烈士紀念堂展示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近百年青島不同歷史時期著名烈士的代表,重點紀念民主革命以來不同歷史時期涌現(xiàn)出的如“鄧恩銘、王盡美、劉謙初、賈起、張英、葛路、王修盛”等典型烈士人物??箲?zhàn)館主要陳列青島兩次被日本非法侵占累計16年的戰(zhàn)爭罪行相關歷史照片和青島軍民頑強抗戰(zhàn)的歷史資料以及孫春林、周浩然等抗戰(zhàn)英烈的事跡。軍魂館主要陳列抗戰(zhàn)勝利后青島黨組織領導的地下斗爭以及開展的護廠、護市、護校及青即戰(zhàn)役等內容。山河魂烈士群雕共有八個人物形象組成,中心人物以黨的“一大”代表、青島黨的創(chuàng)建人鄧恩銘為原型塑造,在他周圍環(huán)繞著鐵路工人、碼頭工人、紡織工人、青年學生、解放軍戰(zhàn)士、農民和童工的代表。通過講解員的介紹,我們了解到英雄英明碑上卷寫了17000多名烈士的名字,除此之外,在艱苦卓絕的奮斗中,還有6802名無名烈士長眠于青島土地上。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shù)先輩們拋頭顱、掃熱血才換來的,革命先輩們的偉大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所以要探究中山路背后的文化內涵就少不了青島的這種紅色文化,紅色文化賦予了中山路一種新的內涵,煥發(fā)出別樣的生機。
此次走訪調研活動有利于幫助實踐隊成員們確切地感受中山路背后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也有助于成員們堅定信心,為維護中山路的歷史文化貢獻力量。
作者:吳汶澤 來源:中國石油大學(華東)